查看原文
其他

所以,烧纸是糊弄鬼吗

大遗产 大遗产 2023-10-30
▲ 电影《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中,许光汉饰演的直男警察吴明翰,被迫要与一位亡故男子冥婚。仪式上,纸扎人暂时充当另一位新郎,看上去有点阴森。

1973年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具纸糊的棺材,棺体架构由细木杆扎成,外层裱糊红纸。纸棺下扣着一具尸身。因年代久远,纸棺已破碎不堪。

随着发掘深入,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,纸棺的主人是唐朝镇守西州的游击将军张无价。可是,生前位高权重的将军,为何没有一具精良的棺木?专家推测,这可能和当地树木奇缺有关,将军死后,一时难寻木材,而气温又高,尸体极易腐烂。无奈之下,只好糊一口纸棺,匆匆下葬。
据墓中出土的买地券记载,下葬时间是唐大历四年(769年),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,而这口纸棺,堪称国内最早纸扎
▲ 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纸棺,经复原后基本完整。 图片来源:《新疆出土文物》

纸扎的概念,有狭义、广义之分。狭义纸扎,是祭祀及丧葬场合用到的纸制祭品,比如纸钱,是供冥间使用的钱币,还有纸人纸马、纸楼阁等;至于广义的纸扎,内容就多了去了,生活中的各种手工纸制品,都能归入此类,常见的有彩门、风筝、灯笼等,制作精良的话,还会被归入纸艺。

▲  用于新店开业、嫁娶、贺寿等喜庆活动的港式花牌,属于装饰纸扎。 摄影/Yunbin




 

1.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

传统观念中,人死后灵魂不灭,亡魂与生者间仍会保持某种神秘联系,甚至左右家人的祸福灾祥。所以人们常以陪葬和祭祀的方式,来慰藉亡灵、纾解哀思。

陪葬品在古代称明器。《释名》说:“送死之器曰明器”。从原始社会的坛坛罐罐,到殷商的青铜器、玉器。早期的明器始终都是实物,为的是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

▲ 东周时期的大型车马坑,真车活马陪葬。

战国礼崩乐坏后,人们的关注点转向死者的身后世界,在那里,有着跟凡间相近的社会结构,也需要生产、生活必需品。在这种观念下,冥钱出现了。早期的冥钱形态各异,有骨贝、木贝,还有泥制冥钱。造纸术普及后,纸钱逐渐取代了泥冥钱。毕竟,对普通人来说, 使用价格实惠的纸钱,是顺理成章的选择。

到了唐代,丧祭时使用纸钱已是蔚然成风。白居易的《寒食野望吟》描写了当时清明祭祖扫墓的情形: “风吹旷野纸钱飞, 古墓累累春草绿。”除了纸钱,纸扎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。唐代志怪小说《广异记》中,就收录了这样一则荒诞小故事:

▲  香港长洲岛太平清醮仪式上的巨型纸扎人。 摄影/Yunbin

河南王氏是天宝年间有名的书香世家。前阵子王家母亲故去了,棺木停放在墓穴中,还没来得及掩埋。女婿裴郎因夜醉,不慎坠入墓穴。裴郎当时醉的不省人事,便在棺木后边睡卧。

酒醒后,裴郎一睁眼,竟见到王家的列位先人正宴饮歌舞,朗声一片。他们召呼裴郎一起嗨皮,但裴郎身体不能动弹口中不能言语,只能愣愣地望着这场坟头蹦迪……后来,又有侍女邀他入席,还用纸烛去烧他的鼻子。裴郎疼痛难忍,遂起身把众人都拜了一遍,引得大家哈哈大笑……

数夜过去,家人终于在墓中找到了裴郎。回到现实中的裴郎这才发现,之前所见的侍女,都是陪葬的纸扎人。

纸扎人复活的故事,在唐代志怪小说中屡见不鲜,足见纸扎祭品的普及程度。



 

2. 烧纸钱亡人能收到吗?  

据《封氏闻见记·纸钱》记载:“纸乃后汉蔡伦所造,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。”这是说,早在魏晋时期,纸钱出现了,但当时的使用方式主要是埋葬、抛撒、悬挂。像是前文提到的阿斯塔那墓,就出土了陪葬纸钱。

化烧纸钱的方式,也就是“烧纸”,出现于唐代。按理说,物品被烧毁,价值尽失。但对纸钱来说,焚化却是实现价值的途径。人们毫不怀疑,将纸钱付诸一炬后,便能被亡人接收,成功兑现。

  厦门送王船活动中, 船舷四周插满纸扎官将和水手。 摄影/方丽娟

关于烧纸的起源,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,唐皇游地府就是一例。

相传,唐太宗梦游地府,被孤魂野鬼围住索要施舍,此时太宗身无分文,只能想法子去借。经阎罗王一番指点,太宗来到阴司银库,可银库看守告诉太宗,能外借的钱财有限,又说:“阳间有一对老夫妻在此处有十三库金银,陛下可向他借,我来做担保,陛下回去后还他即可。"李世民万分感激,承诺日后定会百倍奉还。

不过,人间钱财怎么存进地府银库的呢?太宗不解,向看守打听起来。原来,这对老夫妻在阳间经营着一家豆腐店,因膝下无儿无女,总担心死后无人祭祀,便用积蓄购买金银锡箔,叠作银锭状,于每月初一、十五焚化。这样一通操作下来,钱财就转存进地府银库中,供身后享用。

梦醒后,太宗皇帝赶忙派人明察暗访。果然,在城内找到了那对开店的老夫妻。太宗又差遣官吏将银钱还给老夫妻,但他们哪里敢收,就将钱拿去建庙修祠。此后,烧纸钱的做法在民间渐渐传开,相沿成俗。

▲ 外销画中的糊元宝行业。

将烧纸钱的起源,算到唐太宗头上,未免荒谬,但也反映出唐代烧纸风气深入民心。那么,烧纸的风俗究竟从何而来?
有学者认为,可能与古印度的火葬习俗有关。佛教认为,所有葬法中,火葬最为隆重。随着佛教传入,火葬法在中国佛教徒中流行起来。但火葬显然与“不损发肤”的传统观念有矛盾,遭到士大夫的强烈抵制。理学家朱熹就曾旗帜鲜明地反对火葬,他说:“其他都是皮毛外事,若决如此,从之也无妨,若火化则不可。”

▲  台湾基隆地区的宫庙形河灯,焚化时煞是壮观。 供图/TPG

读过《马可波罗行纪》的朋友,应该有印象,这位意大利商人频频提到,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习俗:“富贵人死,一切亲属男女,皆衣粗服。随遗体赴焚尸之所,行时作乐,高声祷告偶像。及至,掷不少纸绘之仆婢、马驼、金银、布帛火焚之……焚尸既毕,复作乐。诸人皆唱言,死者灵魂将接受偶像接待,重生彼世”。这并非马可波罗的向壁虚构,而确实是中国宋元时期许多地方的殡葬风气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的记述也可佐证:“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,自宋时已有之。”

▲  清明扫墓,人们在坟前焚化纸钱。 图片来源:《年节习俗考全图》

当然,火葬最终没能在中国广泛流传,但烧纸的葬俗,却被人们理解接纳了。

不过也有学者指出,这种观点在佛经中根本找不到依据。焚化纸钱的做法,实际源自本土祭祀观念。前文提到,早期冥币多是泥制品,为何?除了价格低廉、制作简易外,还有一点至关重要——泥制品易碎,融入土中,消解无痕,易让人产生被鬼神享用的联想。

纸钱产生后,为了让它快速被“享用”,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焚烧。直至今日,我们仍能感受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存在:纸钱焚化,灰飞烟灭,仿佛是化入另一世界
▲  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,影片中出现了沟通灵界和现世的万寿菊桥,与中国的奈何桥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墨西哥人相信,万寿菊花瓣的颜色和香气,会在亡灵节时,引导逝者找到回家的路。



 

3. 连接冥界的浪漫   

大约在北宋,纸扎行业正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宋代商业繁荣,有经济头脑的人也多。当时的纸扎匠,尝试着制作各种式样的纸扎。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,颜色绚丽价格实惠,很快得到平民的青睐。纸扎开始广泛应用于祭祀亡魂的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等重要节日。对此,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回忆道:

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。凡新坟皆用次日拜扫,都城人出郊……士庶阗塞诸门,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。

到了中元节的前几天,纸扎铺又开始忙碌,各式纸扎上市了,有靴鞋、幞头帽子、金犀缎带、五彩衣服等。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、经济实力、仪式场合,尽情挑选纸扎,“送”给亡亲

▲  由于环保需要及文化习俗更新,新一代设计师和当代艺术创作者们借助数字媒介,为传统祭祀文化的保存和再现提供了替代性方案,参与者可在线挑选祭品进行焚烧。 供图/王奇奇kiki

为了提高效率,凿纸业从纸扎行中析出,自成一家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宋仁宗的舅舅李用和(没错,后来李用和的儿子娶了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)“少穷困,居京师凿纸钱为业”。北宋京师开封城号称居民百万,纸钱的需求量巨大。试想,几万枚纸钱逐个剪,或叠起来刻的话耗时耗力,于是,凿钱业应运而生。

▲   影视剧《清平乐》中的李用和。

人们只需使用模具,就能方便快捷的打制纸钱。凿纸钱使用的凿子,是一种铁制工具,凿子的一头呈圆孔铜钱形状,比较锋利。用凿子在纸上猛砸一下,就能印出十余个“铜钱“。

▲ 某宝现在还有纸钱凿售卖。

明清时期,一些与死亡无关的祀神仪式也开始用纸扎。比如,清道光年间的《闽杂记》提及,妇女祈顺产时会用到纸钱,“或言文忠将生,其封翁方子门外燃香烛,焚纸钱,闽俗谓之‘接生’,祈易产也。”

▲  鲁北地区素有正月烧马祈福的习俗,作为祭品的纸扎马通体红色,当地称红马或胭脂马,被认为是供逝者骑乘的交通工具。 供图/图虫创意

民间辟邪驱鬼也用纸扎。纪昀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,记载了一个有关纸马的故事:

纪晓岚的儿子纪汝佶曾得过一场急病,家人都认为他不行了,就开始准备后事。按照习俗,纪汝佶的女儿吩咐仆人去烧一匹纸马

或是命不该绝,纪汝佶竟又活了过来。他清醒后告诉家人:“我当时感觉自己出了门,茫茫然不知向哪去,后来遇到老仆人王连升牵着马过来了,说要送我。我骑上马行路,可惜这马是瘸马啊,走路颠簸,非常不舒适。”老仆人王连升连忙请罪说:“这是我的罪过啊,是我不小心弄折了马腿。”

▲  清末,慈禧葬礼上焚烧的巨大纸船。
最为奢侈夸张的纸扎场面,出现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。这场丧葬活动,焚烧了数不清的纸扎,有神楼宝库、亭台殿阁、凤辇舆轿、御前侍卫、歌妓侍女、京剧戏出、满汉全席、三牲祭筵……至于老佛爷生前经常使用的各类物品,如桌椅、多宝格、罗汉床、金钱桌、金钱柜、古董、文玩、钟表和其他生活用品,全都照样制成纸扎,一样没落下。

▲  台湾新式纸扎“skea天堂纸扎”,是一个“不恐怖的、年轻”的纸扎品牌,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,重拾纸扎的温度。

对于死后的世界,人们总有丰富的想像,但这想象无论多么天马行空,终归源于现实生活。人们认为,亡者也需要住所交通工具美食甚至伴侣。亡亲在冥界的物质生活水平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阳间的定期供给,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纸扎,也反过来向人们展示着冥界的日常生活。

▲ 纸艺师为早夭的孩童制作的儿童房和餐厅纸扎,色调明快,布置富有童趣。 供图/图虫创意

纸扎,做为一种实物陪葬品的替代物,已走过了千余年的历程。尽管今日的纸扎业,早不复往昔风光,但仍有许多地区保持着使用纸扎的习惯。近些年来,不少地方的纸扎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少年轻人也主动投身纸扎行业,使传统艺术再放光彩。时代变迁,纸扎的形式和品类随之变化,但它承载着的灵魂观念情感诉求,始终不曾改变


来源:《中华遗产》2020年02期《最中国的节日·下》
编辑: F.L.J.



点击下图可购买



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

CHINESE HERITAGE

让美相遇 让好发生

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这里


中华遗产官方店铺 | 玲琅格

CHINESE HERITAGE

想收藏《中华遗产》往期的典藏过刊吗?

点击下图▼

进入官方店铺「玲琅格」

还有更多精美图书、文创等你发现!



CHINESE HERITAGE
——往期推荐——

偷窥洗澡,盗走衣服,逼婚……憨厚老实的他到底是不是“犯罪分子”?

2023-08-21

好奇!古建爱好者都去山西看什么?

2023-08-04

《长相思》里相柳淡淡地说:“鲛人又到发情期了!”那它到底是鱼还是人?

2023-08-16

《长相思》“相柳”圈粉?原型恐怖无比,被大禹诛杀!

2023-08-05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